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健康促進瞭望-工作交流】大腸鏡檢查品質指標

  • 瀏覽數:瀏覽數:9018
  • 修改日:修改日:2017/09/14
  • 發布日:發布日:2017/09/14

【工作交流】

「大腸鏡檢查品質指標」

大腸癌發生率上升快速,自民國95年起躍升為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每年有超過1萬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由於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是早期發現大腸癌最可靠的方法。研究證實,定期透過簡單的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3成,且第0、1期的早期個案經過治療後,5年存活率幾乎可達9成以上。我國從99年全面擴大推動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截至目前全國共有55.6%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檢查一旦發現為陽性,個案須接受大腸鏡檢查。以102年為例,全年約有103萬人接受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iFOBT),陽性率為7.9%,當年共有超過5萬人完成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品質攸關篩檢的整體效益,因此建立鏡檢品質指標相形重要,近年來本署除致力於宣導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及推動大腸癌篩檢外,同時也十分重視大腸鏡檢查品質提升工作,自100年起與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合作,透過收集各家醫院執行大腸鏡相關流程與指標,建立品質監測機制與管理流程,並藉由與學會合作每年經常性辦理醫師教育訓練,達成各專業執行大腸鏡之共識,及循序漸進制訂大腸鏡檢品質監測管理指標。參考國際作法並依指標的重要性及實務管理的可行性,初步先選取5項建議指標進行大規模的前導試驗,並列入本年度醫院癌症篩檢品質提升補助計畫的應辦工作,列舉指標如下:
1.大腸鏡檢必須要有符合規範的電子報告格式以及電子影像存檔,以利全國資料收集之一致性。
2.盲腸到達率: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需由最深處(盲腸)並從盲腸開始一路仔細觀察大腸黏膜到肛門口。如果大腸鏡在沒有進到盲腸前就提前退出,將無法早期發現盲腸或是升結腸的病兆,因此,盲腸到達率是一個重要的品質指標。指標的分母為潛血陽性之總大腸鏡檢查數,分子為潛血陽性之大腸鏡中有抵達盲腸的數量,標準盲腸到達率需大於90%。
3.腺瘤偵測率:是指在所有接受大腸鏡檢的病人中被篩檢出帶有腺瘤或是癌症的比例。各國所訂之標準不同,直接以大腸鏡篩檢的標準通常訂為20%,國內仍有待進一步收集資料才能訂定標準,目前建議各內視鏡單位應有定期監測腺瘤偵測率之機制。
4.併發症:目前建議各院內視鏡單位的報告應有欄位紀錄及應自行建立定期監測之機制。
5.清腸程度:清腸不佳會顯著影響鏡檢病灶的偵測率,各國多將良好清腸目標設於90%,國內建議為90%。評分建議採用Aronchick scale將腸道清潔程度分為四級,前兩級excellent和good應達到90%。
期待未來在大腸鏡品質指標達成統一共識後,各院設立指標管理改善機制,並藉由資訊平台定期進行資料分析與回饋,增進大腸鏡檢工作之一致性,俾確切掌握大腸鏡檢查結果與品質,進而提升大腸癌篩檢效益,以降低大腸癌對國人健康威脅。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