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103年台灣運動地圖-7成6以上國人未達身體活動建議量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癌症防治組

  • 瀏覽數:瀏覽數:61259
  • 修改日:修改日:2015/04/21
  • 發布日:發布日:2015/04/21
不運動會增加死亡風險

    聯合國指出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200萬死亡人數與身體活動量不足有關,大約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係因身體活動量不足所造成,國人十大死因中其中6項疾病(癌症、心臟疾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均與運動不足有關。

    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利用台灣大型追蹤世代的研究指出,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可以減少14%總死亡、10%癌症死亡及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並延長3年壽命。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為了健康,國人應提升身體活動量,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而提升身體活動量方式很多,如:可以改變通勤方式,利用走路或自行車活動搭配大眾運輸來取代騎機車或開車,不僅可以節省交通支出、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污染又能提昇身體活動量。

台灣運動地圖現況

    邱淑媞署長表示,依據2014年國民健康署的「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國人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每週運動未達世界衛生組織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建議量)為76.3%;性別部分,女性身體活動量不足比率達83.1%高於男性69.5%;年齡層則以35-39歲之身體活動量不足情形最嚴重,為83.2%;以縣市來看,身體活動量不足率前三名為苗栗縣(78.8%)、雲林縣(78.3%)及新竹市(78.2%);臺東縣雖為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最低之縣市,但其比率也高達71%。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29個國家比較,台灣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是排名第一高。

    有鑒於國人身體活動量普遍不足,近年國民健康署鼓勵國人運動,積極於學校、醫院、職場等場域倡議,包含透過各種媒體方式傳播健康體能,於全台22縣市衛生局、368鄉鎮進行轄區內致胖環境檢視及改善,倡議改善公共交通運輸工具便利性,鼓勵各縣市共同打造友善運動環境,如:加強步道、自行車道安全、增加熱量標示、設置運動相關網站等,創造好的支持性環境,縣市政府亦不遺餘力廣設運動設施、建置步道、自行車道、辦理各式體育活動,鼓吹國人運動風氣,讓健康的事變方便。

“動態交通”,減少空污又賺健康!


    國人近來關切空氣汙染議題,依環境保護署細懸浮微粒(PM2.5)管制計畫報告,細懸浮微粒(PM2.5)來源之一為移動源(汽機車)排放,為大家的健康,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民眾採用 “動態交通” ,包括利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例如公車、捷運、火車等),騎自行車,或混合方式(部份路段騎腳踏車、部份路段搭火車或捷運),不只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污染又能增加身體活動量,全民一起減空污、賺健康。

    騎自行車與其他運動一樣,可以增進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肥胖的健康風險,但它比一般健走消耗的熱量更高,比慢跑更適合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作為交通工具不會有汽機車排放廢氣問題,是平價方便通勤或休閒旅遊工具。

    邱淑媞署長表示自行車為國人運動中重要的主角之一,具多重社會效益,呼籲政府各機關、產業及社會各界共同推動自行車活動,營造自行車支持性環境,期透過各級政府機關共同合作建置運動環境,並鼓勵民眾在可達到的範圍內,多利用走路或騎乘自行車方式到達目的地。

    國民健康署呼籲各界一起動起來,期盼各縣市首長共同支持,與各縣市政府、民間團體、各場域等相關單位共同響應,齊心推廣全民運動,為健康努力。運動率較低的縣市應加緊腳步,運動率較高的縣市應持續保持,再創佳績。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