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熱傷害的種類,有什麼症狀?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社區健康組

  • 點閱次數:點閱次數:262525
  • 更新日期:更新日期:2023/09/23
  • 發布日期:發布日期:2021/06/10

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算是身體中的「中央空調」,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我們身在寒帶或熱帶的國家時,不會像變溫動物根據當下的氣溫而調整體溫。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比如說,當天氣熱的時候,我們會流汗,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感受到因環境造成而變熱的血液,除了使血管舒張讓血流速度變大使其可以快速傳遞到皮膚,同時也發出訊息告知皮膚汗腺和毛細孔,讓體內的水分及熱能藉由毛細孔蒸發出體外(水蒸發屬於吸熱反應),激烈運動時,每個小時的流汗量甚至能高達1~2公升,且呼吸頻率增加(會有喘的感覺),達到體內降溫的散熱效果,天氣冷的時候則反之,可以參考表一。

當外界環境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尤其,台灣屬於平均相對濕度高的國家,就好比說民眾於台灣夏季出外遊玩時總會感覺悶熱,其中「熱」來自溫度對於人體的感受,而「悶」則是濕度帶給人們的感受,因此,艷陽高照之下需要同時注意溫度和濕度,有時溫度看似沒有很高,但濕度過高的話一樣會為人體帶來熱傷害喔!

熱傷害的種類&症狀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嚴重程度雖然與環境溫度相關,但嚴重程度與患者年紀及既有疾病亦有相關性。接下來就一一介紹這些熱傷害會出現的症狀:

1.熱痙攣: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治療。
2.熱暈厥: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中的訓練、學校的朝會),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3.熱衰竭:雖說「衰竭」二字容易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4.中暑: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關於中暑-自我檢測是否中暑
表二是描述中暑可能會出現的相關症狀,如果下列多數症狀都與當下的狀況符合,代表有可能就是中暑了,請立即停下所有正在進行的活動,並求救附近的店家、民眾或是打119,千萬不要自己硬撐,以免錯過急救黃金時間。

總結
了解熱傷害的主要情形、症狀和自我檢測表後,假設真的遇到這些症狀的民眾時,最基本的反應和處置包括: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即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及隨時注意患者的狀態,若沒有好轉應立即送醫治療,詳細的處置方式會在「熱傷害急救處理」說明。但是,俗話說的好:「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如果平時就多注意一些小細節來預防熱傷害,不但避免身體病痛,也減少親朋好友的擔憂。下一章節將著重於「預防」的概念,來保護你我。

參考文獻
1.朱柏齡. 32°C警戒,小心熱傷害、中暑: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2.健康醫療網. 炎炎盛夏!慎防4種常見熱傷害 Available from: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384506#ixzz5QNgX9ghO 
3.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腎臟內科. 高溫炎熱 小心熱急症上身 2018. Available from: https://www.taic.mohw.gov.tw/?aid=509&pid=61&page_name=detail&type=20&iid=2582.
4.謝麗貞, 吳雪鳳, 董弘一. 人體調溫機制與外部溫差變化的關係. JOURNAL OF KAOHSIUNG MEDICAL ASSOCIATION. 2014;22(4).

 
表一、人體體溫高低的溫度調節機制
表二、自我檢測中暑相關症狀表

您可能會喜歡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