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 SCRIP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 SCRIP狀態
:::
網站導覽
人才招募
衛生局服務區
署長信箱
站內檢索
English
script無法正常執行時,搜尋直接顯示
查詢
字級縮放,如不執行不影響您資料瀏覽
字級
大
中
小
社群連結,顯示於下方
header貼黏置頂,當script無法正常執行時,各項目資料內容亦可正常顯示出來。
首頁
關於本署
關於署長
本署簡介
組織架構與業務簡介
大事紀要
102年
103年
104年
重大政策
本署施政重點
衛生福利部施政計畫
行政院施政方針
各業務服務窗口
署長信箱
署長信箱
案件查詢
本署位置
科技發展成果
投標手冊
研究成果
得標清單
健康主題
全人健康
孕產婦健康
嬰幼兒與兒童健康
青少年健康
婦女健康
銀髮族健康
健康生活
肥胖防治
均衡飲食
健康體能促進
健康促進場域
老人健康促進
菸害防制
檳榔防制
罕見疾病
事故傷害防制
預防保健
公費健檢
視力保健
癌症防治
HPV專欄
疾病防治
慢性病防治
健康學習資源
文宣手冊
健康手冊專區
衛教宣導海報及單張專區
影音專區
影音推薦
youtube專區
本署出版品
罕見疾病統計結果分析報告
臺灣各縣市衛生所統計年報
出生通報統計年報
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癌症登記報告
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報告
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
國民健康署年報
國際合作
臺灣全球健康論壇
健康監測與統計
進行中的統計調查
進行中的統計調查列表
監測調查及報告
國民健康訪問調查
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
家庭與生育調查
兒童健康照護需求調查
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
吸菸行為調查
學生健康行為調查
其他(含前身機關)調查研究資料
統計結果報告
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
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報告
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
癌症登記報告
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出生通報統計年報
性別統計
性別統計指標
罕病統計
罕見疾病通報個案統計表
服務園地
檔案應用專區
本署檔案應用申請作業要點
檔案管理局相關網站連結
好康報你知
RSS專區
新聞
新聞
真相與闢謠
真相說明
保健闢謠
活動訊息
本署公告
活動熱訊
公開資源
資料提供使用
本署健康資源系統網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人民申請案件處理期限表
政府相關資源
就業資訊
政府出版品
政府資訊公開
公家機關
財團法人
資源下載
出生通報表單
手冊
宣導海報及單張
其他
宣傳訊息
人才招募
常見問答
廉政園地
最新消息
廉政法令
廉政案例宣導
廉政檢舉專區
相關連結
性別平等專區
性別平等工作小組
性別主流化
性別意識培力
性別統計
性騷擾防治措施
相關網站連結
APP專區
訂閱電子報
衛生局服務區
公告區
下載區
退休人員服務專區
知識平台
服務專線
健康促進法規
健康促進法規
生育保健類
人工生殖類
菸害防制類
癌症防治類
罕見疾病類
菸害防制與衛生保健基金類
科技發展及其他類
預防保健服務類
衛生所類
:::
首頁
服務園地
新聞
新聞
104年
夏日炎炎 6大高危險族群慎防熱傷害!
列印請使用Ctrl + P
友善列印
分享本文至:
臺灣時序已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各地出現的高溫,讓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大幅增加,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依「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全國180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每年的7至8月是民眾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102年及103年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就高達1,863人及2,331人,而今年1月至5月底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為401人,較去年同期為高,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中暑。
6大高危險族群
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
一、 嬰幼童:因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二、 65歲以上的長者: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三、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四、 服用藥物者: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五、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
六、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防熱傷害三要訣
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預防熱傷害的三要件:
一、 保持涼爽:
(一)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二)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三)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四) 雇主應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
(五)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二、 補充水分:
(一)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
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二)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
(三) 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
(四)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五)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
三、 提高警覺:
(一) 檢查居家及工作場所空調相關設備,是否正常運作。
(二) 於室內擺放溫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
(三)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
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四)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
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五) 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及相關防護、
工作重新調整分配,並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
(六) 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以強化預防
熱傷害的行動。
國民健康署提醒您當發現自己或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夏日炎炎 6大高危險族群慎防熱傷害!
臺灣時序已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各地出現的高溫,讓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大幅增加,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依「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全國180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每年的7至8月是民眾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102年及103年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就高達1,863人及2,331人,而今年1月至5月底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為401人,較去年同期為高,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中暑。
6大高危險族群
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
一、 嬰幼童:因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二、 65歲以上的長者: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三、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四、 服用藥物者: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五、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
六、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防熱傷害三要訣
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預防熱傷害的三要件:
一、 保持涼爽:
(一)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二)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三)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四) 雇主應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
(五)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二、 補充水分:
(一)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
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二)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
(三) 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
(四)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五)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
三、 提高警覺:
(一) 檢查居家及工作場所空調相關設備,是否正常運作。
(二) 於室內擺放溫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
(三)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
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四)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
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五) 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及相關防護、
工作重新調整分配,並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
(六) 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以強化預防
熱傷害的行動。
國民健康署提醒您當發現自己或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瀏覽數:
2844
發布單位:
社區健康組
修改日:
2015/06/12
發布日:
2015/06/12
其他人也看了
103年台灣運動地圖-7成6以上國人未達身體活動建議量
2015-04-21
衛生福利部公布101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 不良生活習慣是罹癌禍因
2015-04-14
電影吸菸畫面易造成孩童、青少年模仿吸菸行為
2015-06-25
搶救幼兒惡視力 3C產品加警語
2015-01-07
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6周年 減少89萬吸菸人口 縮小健康不平等
2015-01-09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
非常實用
實用
普通
不實用
非常不實用
送出
script無法正常執行時,請使用 " Alt + 左鍵 " 回前頁
回首頁
回上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