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沿革
為快速蒐集國民健康施政參考數據,並以較短週期持續監測國人健康變化,本署自96年起,參考美國BRFSS監測系統調查(The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進行台灣地區15歲以上(101年以前(含)為18歲以上)民眾「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計畫。106及107年調查更名為「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鑑於手機使用人口群持續增加,僅以市話抽樣之樣本涵蓋率不足,自110年起,統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與「國人吸菸行為調查」,辦理「國民健康促進暨國人健康行為監測」調查,採兩年輪替調查一次,並增加手機抽樣樣本,以建構高涵蓋率且具代表性之國人健康監測數據。
調查目的:
(一) 監測15歲以上民眾之健康、重要非傳染性疾病及相關健康行為、危險因子暴露、認知以及服務利用等之現況及變化趨勢。
(二) 建立國民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監測資料庫,提供本署及相關單位推動國民健康促進與非傳染病防治業務規劃及介入效益評價之參考依據。
(三) 持續發展與優化以較短週期監測及快速蒐集國人健康問題變化數據之機制,提供國民健康政策擬議之參考。
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健康與疾病認知如B、C型肝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健康行為議題如吸菸、嚼檳榔及癌症篩檢利用情形、飲食狀況及氣候環境等。
抽樣設計及調查方法:
本調查於各季合併使用市話(含固網)及手機雙底冊進行抽樣調查,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System, CATI System)針對台灣地區22縣市年滿15歲以上之民眾進行電話訪問。市話調查依據以中華電信住宅電話號碼簿為母體清冊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固定通信網路業務市內交換機局碼核配現況』,製作電話局碼資料庫,並以「抽出樣本與單位大小成比率」(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的原則,抽取電話局碼,再以隨機亂數之方式加上後4碼,隨機抽出市話的樣本號碼,電話接通後再進行戶中抽樣選取家戶中的訪問對象;手機調查是依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公布的行動通信網路業務用戶號碼核配資料,以隨機撥號法 (Random Digit Dialing, RDD)方式抽出樣本電話門號 (即前5碼),之後再以隨機方式產生後 5 碼電話號碼,使抽樣結果可涵蓋國內所有行動電話門號。
資料處理與分析:
調查資料於分析前會進行資料清理與檢誤;為使調查結果具代表性,採用事後分層加權方式,進行調查資料加權作業,以確保樣本資料在性別、年齡及地區等變項上與所需推論的母體具有代表性。
調查結果:
相關調查結果,以調查報告、新聞稿或專題研究報告等形式對外發布,調查資料之描述型統計分析也可透過健康促進統計年報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