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響應世界肥胖日 控制體位 預防肥胖併發症上身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社區健康組

  • 點閱次數:點閱次數:45841
  • 更新日期:更新日期:2019/09/23
  • 發布日期:發布日期:2017/10/13

    世界肥胖聯盟(Word Federation of Obesity)於今年的世界肥胖日倡議的主題訂為「避免肥胖的不良後果 (Avoi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obesity)」,如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公布估計到西元2025年,全球肥胖人口將達到27億,治療肥胖併發症的費用將達到1.2兆美元,因此呼籲各國政府積極採取肥胖防治行動,提出三項行動目標包括:對於「肥胖治療」、「早期介入以提升治療的成功率」,及「早期預防以減少危險因子與治療的需求」等面向挹注資源。另2015年於日本名古屋舉辦的亞太肥胖會議,名古屋宣言向各國政府倡議「肥胖不僅是慢性病的危險因子,應視為是一種疾病並積極治療」的觀念,正視肥胖所造成的健康問題,積極預防及治療肥胖所引起的慢性病併發症。

我國成人肥胖比例偏高但有趨緩跡象
   依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相較自82-85年的32.7%至94-97年的43.4%,以過去曾急速上升多達10.7%的狀況而言,目前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的趨勢已趨緩;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學童過重及盛行率,依據教育部104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結果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8.7%、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9.2%,其中103學年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下降0.3%,而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較103學年增加0.4%,值得關注。

小時候胖不是胖?其實長大後多仍胖
    學童肥胖防治從孕產期就應該著手預防且延伸至整個生命周期,因研究顯示,小學時期的肥胖在成人後有6到7成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高達7到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由此可知,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並且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成年期肥胖的併發症、死亡率和心理層面的不良影響;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家長,才能照顧孩子一生的健康。

發胖不是發「福」 而是容易發「病」
    105年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7項與肥胖相關;在肥胖相關的醫療花費方面,國人肥胖與過重引發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等疾病,經統計過重與肥胖相關醫療支出佔全民健康保險費用的2.9%,若以2011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9,103億元計算,肥胖相關醫療保健支出已達264億元,造成個人及國家重大經濟及勞動損失。對於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肥胖產生的影響還包括可能被同儕嘲笑、霸凌,造成低自尊、社會孤立等心理層面的長期影響。

預防肥胖上身3妙招 生活調整最重要
     國民健康署呼籲,肥胖防治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方面調整生活型態著手:
 一、每日鮮食蔬果要5份,肥胖有三害:零食、外食、糖飲
    選用新鮮食材幫家人準備餐點,把握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少醬料,建議每日攝取5份新鮮的蔬菜與水果,以及均衡攝取鮮奶、堅果、糙米飯等;避免洋芋片、炸雞、速食、含糖飲料等易造成肥胖的食品;並和孩子一起用餐,掌握定時定量、三餐均衡之飲食習慣,且攜帶環保水壺,鼓勵喝白開水。
二、動態生活 避免久坐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方面,研究指出要達到預防體重增加的目的,一週執行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須達到150-250分鐘;而達到顯著的減重目的,一週執行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則須達到225-420分鐘。建議以每週減輕0.5公斤為原則,以達成理想體重為最終目的,若遵循此原則,每天至少須減少500大卡的熱量,建議飲食控制及身體活動兩者並行。每日久坐時間不超過2小時,以步行、爬樓梯、做健康操、騎自行車、假日安排全家親子活動等方式增加身體活動量。
三、充足睡眠 規律生活
    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國民健康署為提供民眾在健康體重管理上的資訊,設置( 「肥胖防治網」 ) 或透過營養諮詢門診、減重門診、減重課程等服務,由醫療專業人員協助訂立個人化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減少肥胖所帶來的併發症。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