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簡介
一、何謂口腔癌?
二、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為何?
三、口腔癌有哪些症狀?
四、口腔癌的疾病負擔
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威脅
一、何謂口腔黏膜檢查?
二、口腔黏膜檢查相關資訊
三、檢查結果異常該怎麼辦?
-------------------------------------------------------------------------------------------------------
口腔癌簡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蔡國陽醫師提供)
一、何謂口腔癌?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圖一)。台灣地區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
二、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為何?
(1) 嚼食檳榔、吸菸、喝酒。
(2) 陽光照射。
(3) 蛀牙、不當的假牙。
(4) 不良的口腔衛生。
(5) 長期營養不良。
三、口腔癌有哪些症狀?
口腔癌通常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口腔癌常見症狀有:
(1) 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
(2) 嘴唇或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持續超過二週以上)。
(3) 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
(4) 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
(5) 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
(6) 舌頭活動度受阻。
(7) 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
(8) 牙關緊閉,張口困難。
(9) 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
(10)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
(11)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
四、口腔癌的疾病負擔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4年死因統計,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高居男性腫瘤死亡原因第4位(2015年發表)。在台灣,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佔所有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4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過去多被視為中年以後才容易罹患的口腔癌,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臨床上,不乏二、三十多歲的案例,它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威脅
一、何謂口腔黏膜檢查?
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圖二)。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除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同時透過篩檢醫師提供衛教服務,幫助受檢者戒除嚼檳榔與吸菸行為,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但所有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請儘速就醫檢查。
圖二、口腔黏膜檢查示範照片
國外研究顯示,提供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因此,政府自99年起將口腔黏膜檢查納入預防保健服務。根據統計,每540名參加者中即有1名為口腔癌,而其中口腔癌早期個案可有8成的五年存活率,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
2008-2012口腔癌各期別五年存活率
二、口腔黏膜檢查相關資訊
補助對象及條件
國民健康署有效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可提前至18歲起接受檢查),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
篩檢地點
民眾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
檢查注意事項
檢查前將由醫護人員確認年齡或身分是否符合、是否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之行為及近2年是否做過相同篩檢,取得受檢人同意並簽名後,由醫師提供篩檢服務。
原住民朋友記得出示戶口名簿/戶籍謄本、或是填具聲明書表示身分後,即可接受檢查。
三、檢查結果異常該怎麼辦?
(1) 若為陰性(即指沒有異常),請持續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
(2) 若為陽性,疑似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或疑似口腔癌,請於兩個月內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專科醫師門診進行確認診斷,後續應遵照醫囑每3-6個月定期追蹤1次。此外,要立即戒檳榔、戒菸與戒酒,並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
口腔癌前病變說明
【主題報導】
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全面普及化
高齡海嘯來臨,臺灣在1993年老年人口比率已達7%,進入高齡化社會,在2013年達到12%,預估2018年達14%進入高齡社會,且2025年達20%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老人。國民健康署於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86.2%)老人表示曾經診斷出至少有一項慢性病,而患有三項以上慢性病的老人比率達五成。另從2011年的健保統計資料來看,有將近94.5%的老人曾經就診健保門診(中醫除外),平均每人每年就診次數達24次。因此,如何提供對長者友善、專業、有尊嚴的醫療環境,延緩失能發生,實為當務之急。
為了協助健康照護機構因應人口老化,國民健康署自2011年起,於全國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訂定管理政策、溝通與服務、照護流程、物理環境等四大標準,讓臺灣成為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政府力量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認證的國家。
管理政策:提供機構自我評估表,讓其能參考遵循,從上而下,建立院所高齡友善政策,提供資源及經費,並指定專人負責推動與協調,形成組織文化,進行持續監控與改善。
溝通與服務:用尊敬的心,調整行政程序以符合長者所需,並尊重其做決定的能力與權力,更鼓勵參與志工服務,真正體現活躍老化。
照護流程:提供合適的健康促進需求評估、疾病管理與復健,並對易造成長者失能的高危險因子(例如無法自行下床、步履不穩、譫妄、尿失禁、視力問題、高危險用藥、憂鬱)進行評估,妥適進行用藥管理,提昇核心醫療品質。
物理環境:改善院所硬體設備,符合長者所需,如無障礙及安全的空間規劃,協助行動不便者給予簡單易讀的標示,以防跌倒。
為全面輔導醫療院所導入推動,於2014年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全面普及化計畫,預計2015年底達到200家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之目標。至今(2015年2月),已有104家機構(101家醫院、2家長期照護機構、1家衛生所)通過認證,可以提供一個符合長者特殊需要的友善、支持、尊重與可近的療癒環境,讓長者在老化過程獲致最大健康的機會。並且在認證效應的帶動下,經認證的健康照護機構將會是民眾的優先選擇,也鼓勵更多健康照護機構一同加入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的行列,從態度與文化上開始改變,從流程與細節中找出創新的空間,成為增進長輩健康與尊嚴的重要守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