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熱傷害的診斷與處置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社區健康組

  • 點閱次數:點閱次數:17107
  • 更新日期:更新日期:2023/09/23
  • 發布日期:發布日期:2021/06/10

近年來熱浪與夏季各地氣溫屢創新高的新聞更引起社會大眾對於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其中,高溫環境對於人體造成的傷害及後續引發的熱傷害,更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切身問題,不可不知。
   
所謂的熱傷害就是人處於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中或是劇烈的運動後,自外界接受的熱量或是自身產生的熱量無法適當地排除,造成人體的熱調節中樞失去作用,引起一連串的病態生理學變化: 當熱壓力超過人體所能忍受的程度,就會產生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水腫、熱衰竭與中暑等。一般而言,熱痙攣、熱暈厥與熱水腫雖會引起身體不適,但少會造成核心體溫上升。在高溫高熱的環境下,為了達到散熱的目的,身體的心輸出量會上升,週邊血管會擴張,此時若合併有脫水或心血管疾病,則散熱效果可能不佳,若無適當處置,則可能加重病情,而進展成為致命的熱傷害,如熱衰竭,或中暑,描述如下: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引起熱衰竭的原因為:水分流失與鈉離子流失,通常兩者的流失會同時存在。除了在大太陽下的戶外活動者,老人與高溫環境下的勞動者若未適時補充水分也可能引起熱衰竭;大量流汗後,若單純補充低張溶液(hypotonic solution)而忽略鹽分的補充,也可能會引起熱衰竭。熱衰竭的症狀包括了頭痛、噁心、嘔吐、頭暈與倦怠,有時亦會引起肌肉痙攣,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一般鮮少超過40℃,熱衰竭的患者通常不會合併有意識改變等中樞神經症狀。

中暑(heat stroke): 中暑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死亡率可達30%,需要醫師迅速地診斷與開始治療。中暑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與症狀。老人、小孩與缺乏空調設備的人,因缺乏應對環境熱壓力上升的能力,所以成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的高危險群;需要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勞動的人,如運動員、軍人、勞工,則是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的高危險群;傳統型中暑與勞動型中暑的治療並無差異。中暑的病人往往會有熱壓力的曝露病史,體溫會超過40℃,合併有中樞神經症狀(如瞻妄、意識改變、癲癇、昏迷)。值得注意的是,無汗症並非診斷的標準,因為有一半的中暑病人還是會流汗。熱急症的診斷必須排除感染症、內分泌異常(如甲狀腺風暴)、中樞神經異常(如中風)、中毒(如抗膽鹼毒性症候群anticholinergic toxidrome)、藥物因素(如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

熱衰竭與中暑的病人,治療重心在於快速地將體溫降至39℃以下,並以支持性療法維持患者生命徵象的穩定與器官功能。面對一位懷疑有熱傷害的病人,應盡快從高熱的環境中將病人移至陰涼的遮蔽處,若病人清醒,可鼓勵病人自行經口補充水分,可用濕毛巾擦拭身體幫助降溫,並協助盡快送醫。到達醫院後,應建立靜脈輸液路徑,為病人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並積極進行降溫處理。(參見表一)

炎炎夏日,熱急症是如影隨形的隱形殺手。對於熱急症的診斷與治療的了解,是我們要安度夏日的不二法門。
 
相關資料可參考:
1.蔡易達, 謝至嘉, 洪明原, 李忠勳. 熱症與中暑. 臺灣急診醫學會醫誌. 2010;12(suppl 2): S27-S37.
2.Judith E Tintinalli, J Stephan Stapczynski, et al. Tintinalli's emergency medicine : 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11.

 
表一、降溫治療

您可能會喜歡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