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赤炎炎,厝邊頭尾逗相扛」,最近30年內臺灣的平均氣溫以每10年上升0.18°C的速度在增加,夏季高溫更從以前的35、36°C到現在的37、38°C,今年(2018)夏季7-8月,台北更創下19天日最高溫達37°C的紀錄,加上臺灣的當地氣候屬濕熱氣候型態,對於排汗系統的調節有更大的影響。俗話說的好:「預防勝於治療」,在這天氣越來炎熱的日子裡,民眾應具備對抗高溫的能力,除了保護自己,也要多關心家中親朋好友,尤其是被列為高危險族群的民眾。
誰是高危險族群?
其實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熱傷害,但其中又以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為高危險族群。
l嬰幼童:小朋友的成長階段一般分成新生兒期(1個月內)、嬰兒期(2個月-1歲)、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3-6歲)以及學齡期(6-12歲),隨著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又加上3歲以下的寶寶對於「冷」的認知以及本能反應表達都還沒有完全,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需要家長幫忙多加留意寶寶的情形。
l65歲以上長者:年長者通常因為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下降,使得比較不容易排汗,導致身體的散熱效果不佳,有些老人家的行動比較不方便且有可能居住在鄉村等距離醫療場所較遠的地方,又加上年長者的保守觀念,遇到熱傷害導致身體不適的狀況,往往不願意及時就醫,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部分。
l慢性疾病患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此類族群因為身體部分系統和器官已出現警訊,有可能會有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形,一旦遇上高溫,有可能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是引發心臟衰竭。
l戶外工作者:通常是指營建工人、農夫、體育選手、軍人等需要長期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工作的群眾,相對於其他職業,環境變化的影響性對於這些職業族群較大。
行動標語朗朗上口,熱傷害遠離你我
「你的小孩還在車上!」,天氣越來越熱,總有粗心或是貪圖一時方便的家長,把孩子「暫」放在車上,卻不知道悶熱的天氣使得汽車車廂內的溫度快速上升,舉例來說,車子在戶外超過30°C的高溫曝曬之下,緊閉車窗的車內溫度半小時內即可達到60°C,何況是夏日中午可能會達到37、38°C,尤其有些車主會貼車窗隔熱貼就能成功抵擋車裡外的溫度差,然深色的隔熱貼可能會導致小孩被遺留於車上時,即使發生身體不適想要對外求救時,也不易被路上的民眾發現。為此,美國女科學家凱倫.歐索瑞爾(Karen Osorio)與丈夫共同成立「索菲雅兒童安全基金會」,積極推動「後座包」運動(Bag in the Back),呼籲家長或照顧幼兒的人,在開車前,把提包、背包,或皮夾、錢包、電腦、手機、鞋子等重要的個人物品放在汽車後座,如此一來,抵達目的地時,會因為要拿那件重要物品,而記得帶著幼兒下車,每個小生命都是母親懷胎辛苦「十月」生下來的寶貝,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疏忽而造成憾事發生,得不償失。
「多一分關心,少一分擔心」,隨著兒女年紀的增長而去外地工作、各自組成家庭,臺灣有許多鄉村人口多半是年長者,且兒女並未同住,因此老人家的身體狀況就較難得知,年長者的作息通常會較成人早睡早起,有時天剛亮就會出門散步運動、買菜甚至是工作,回家時往往已太陽高掛,若是沒有注意好防曬或是遮陽,很容易在高溫情形之下熱中暑,建議年長者應該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若真必須要外出,請穿著透氣淺色衣著以保持身體涼爽,除了選擇陰涼處行走之外,也可以準備一個外出小包放陽傘、太陽眼鏡、遮陽帽、防曬霜、水壺和錢包以備不時之需,在路上行走時如果有身體不適狀況出現,應立即停止當下的活動至附近店家稍作休息和補充水分。若是家中有年長者的話,平時除了要關心年長者的身體狀況,也要了解家中老人平常去向,避免臨時有狀況卻沒有應對之策。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慢性病患者之所以需要特別注意是因為有很多慢性疾病與熱天氣都有相關性,比如說高血壓,高血壓的特徵在於周邊血管阻力升高,並伴有各種周邊循環變化,含血管平滑肌肥大和血管稀疏,而這些都會影響皮膚表層的血流量與速度,當這類患者進行運動時,更容易引發熱傷害。糖尿病患者的皮膚表層血管的擴張能力較一般正常人要來的弱,這會減少散熱效果,若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的話,也可能影響出汗的反應,與周圍神經病變和自主神經神經功能障礙有關。心血管疾病包含心臟病、心臟衰竭、腦血管疾病與周邊血管疾病等,患者容易因夏天氣溫高、易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等因素讓心臟的負擔變大,又加上夏天的排汗量較大,當身體的水分蒸發後體內的血液會較濃稠,此時可能會出現冠狀動脈或是腦血管堵塞甚至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如哮喘、慢性肺阻塞疾病、支氣管炎、肺炎、流感等較容易受到熱暴露,影響人體散熱效果。所以說,慢性病患外出活動時除了要評估活動的強度之外,也要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為此,中央氣象局於107年6月15日起實行了高溫資訊,「高溫資訊」中的「高溫」定義為地面最高氣溫上升至攝氏 36 度以上之現象,依據觀測或預測之氣溫高低與延續情形,分黃燈、橙燈、紅燈 3 等級,以提供民眾可以藉由中央氣象局網站查詢每日高溫燈號,作為戶外活動的即時建議,如表一。
表一、高溫資訊提供之警語內容
黃色燈號
36°C以上
|
l減少戶外活動及勞動,避免劇烈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
l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適時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
l適時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減少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
|
橙色燈號
36°C連續3日
或38°C以上
|
l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
l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
l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
紅色燈號
38°C連續3日
|
l避免戶外活動,若必要外出時請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
l進入室內,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
l關懷並妥善安置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
「日上三竿,時休一刻」,由於戶外工作者的工作性質,常常需要在直接日照之下從事較劇烈工作,為此,勞動部針對戶外工作場所有所規範,例如必須設置遮陽設備與提供足夠的飲用水,且使戶外工作者每小時休息15分鐘,另外,對於新進的員工也應該要有6天的適應期,若是身旁同事有出現任何異樣,也應該要上前主動關心。為了讓戶外工作者能夠即時了解高溫資訊,勞動部設置「戶外高氣溫作業場所勞動者資訊平台」,搭配WBGT指數(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和即時勞工熱危害與預警建議模組,依照工作地點的WBGT和工作的輕中重程度給出綠色、黃色、橘色以及紅色的等級預警,如表二。
表二、即時勞工熱危害與預警建議模組等級對照表
等級
|
預警建議
|
綠色等級
|
- 當環境溫度低於人體體溫時,可利用電風扇增加空氣流動速度,以加速帶走人體或熱源之熱量,達到降低溫度的目的。
- 補充水分並訓練勞動者瞭解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及熱昏厥等症狀。
- 建立互相照應之伙伴關係,隨時注意身邊的工作夥伴。
|
黃色等級
|
- 補充適量水分(必要時得添加少許食鹽或是飲用運動飲料),以減少熱疾病發生的機率。當環境溫度高於人體皮膚溫度時,建議使用冷水風扇,降低作業環境溫度一般環境工作。
- 穿著儘量選用寬鬆、透氣、淺色之棉、麻質衣物,以免吸收過多紫外線。
- 建立互相照應之伙伴關係,隨時注意身邊的工作夥伴,預防發生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及熱昏厥等熱疾病。
|
橘色等級
|
- 應10-15分鐘補充足夠的水分(約4杯/小時 1杯=250cc,得添加少量食鹽或飲用運動飲料),以減少熱疾病發生的機率。
- 穿著儘量選用寬鬆、透氣、淺色之棉、麻質衣物,以免吸收過多紫外線。
- 建立互相照應之伙伴關係,隨時注意身邊的工作夥伴,預防發生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及熱昏厥等熱疾病。
- 設置具有冰涼風扇及遮蔽的休息區。
- 在此種環境連續工作時應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利用輪替方式確保勞工安全。
|
紅色等級
|
- 應10-15分鐘補充足夠的水分(約4杯/小時 1杯=250cc,得添加少量食鹽或飲用運動飲料),以減少熱疾病發生的機率。
- 穿著儘量選用寬鬆、透氣、淺色之棉、麻質衣物,以免吸收過多紫外線。
- 建立互相照應之伙伴關係,隨時注意身邊的工作夥伴,預防發生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及熱昏厥等熱疾病。
- 設立具有冰涼風扇及遮蔽的休息區。
- 公告作業場所最近的醫療院所電話。
- 避開該時段作業,甚至暫停作業。
|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疾病、消化性潰瘍、內分泌失調、無汗症及腎疾病等症狀者,均不適宜從事熱環境作業。
※戶外工作無法避免,工作時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只要一出現頭暈、胸悶、噁心、嘔吐等情形,就應該立即停止工作,到陰涼處稍事休息,並補充水分。
|
然而這些保護勞工的規範並不適用於個人戶外工作者,例如:農夫,特別是在蔬果、水稻收穫與播種與插秧的夏季,農夫們為了抓準農作物熟成的最好時機,往往需要在短時間內採收完畢後賣給批發商,每日工作時間可能會因此延長,長時間暴露在太陽底下,再加上臺灣農夫為平均年齡62歲,屬於年長者族群,每年夏季高溫為農夫帶來的傷害是不容小覷的,因此建議農夫族群在外出工作時千萬要記得定時補充水分且不要單獨出門,因為農夫們的工作環境範圍很大,若是真有身體不舒服的情況,較不容易被他人察覺,除此之外,身上最好攜帶可隨時與外聯繫的行動電話,另外在穿著上應該選擇透氣、吸水、排汗效果佳的淺色衣服和戴寬邊帽(如:斗笠),盡量避免日正當中進行負荷量較高的工作,維持工作和休息間的平衡,工作賺錢固然重要,但是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財富的來源。
不曬太陽也會有熱傷害嗎?
很多人會覺得既然在戶外這麼容易受到熱傷害,那不出門是不是就沒有這個困擾了?其實並非如此,前面提到熱傷害的成因多為高濕熱環境下造成,若室內環境未保持良好通風,或是在悶熱的環境中進行長時間運動、工作,即便是未接觸太陽日照,也是有可能會引起熱傷害的發生的,因此,無論在室內室外,都還是要適時補充水分。
總結
還記得本篇的第一句話嗎?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千萬不要覺得自己不在高危險族群內就掉以輕心,因為傷害總是來得令人措手不及,唯有時時刻刻保持警惕,不讓熱傷害侵害我們的生活,表三彙整了高溫熱傷害宣導標語,希望透過分享小小的宣導標語,可以大大地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表三、高危險族群高溫熱傷害宣導標語
高危險族群
|
熱傷害宣導標語
|
嬰幼童
|
1. 注意高溫預報
2. 多喝水
3. 保持身體涼爽(待在有空調涼爽室內)
4. 著淺色衣物
|
5.避免獨留兒童於車內
6.汽車不使用時上鎖,鑰匙保管好
7.留意幼童行程
|
65歲以上長者
|
5.利用低溫時間外出活動
6.準備外出小包以備不時之需
7. 天熱時在室內適時開啟冷氣
|
慢性病患
|
5.注意藥物儲存環境
6.利用較低溫時間外出活動
7.尋求醫護幫助是否改變用藥
|
戶外工作者
|
5.根據氣溫調整休息時間及飲水量
6.避免過度日曬
7.幫助有需要的人
8.補充電解質
|
參考文獻
- Kenny GP, Yardley J, Brown C, Sigal RJ, Jay O. Heat stress in older individuals and patients with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CMAJ :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0;182(10):1053-60.
- 朱柏齡. 32°C警戒,小心熱傷害、中暑: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行政院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高氣溫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 Available from:https://www.labor.taichung.gov.tw/media/190771/522854569.pdf.
-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勞動部戶外高氣溫作業場所勞動者資訊平台.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