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欲求「善終」,先求「善生」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癌症防治組

  • 瀏覽數:瀏覽數:6211
  • 修改日:修改日:2015/01/29
  • 發布日:發布日:2006/05/08
一碗陽春麵、五個小孩的媽媽慧萍於2006年4月21日1點12分去世了,這一則新聞曾經讓多少國人同胞感到不捨與惋惜!慧萍臨終的時候在她最愛的先生、最疼的五個小孩以及中山安寧團隊的陪伴之下,走的非常的寧靜與安詳。就像她一貫盡人事、聽天命的作風,總認為凡事船到橋頭自然直一輩子不貪不求。既使當生命走到盡頭時,也只留下對於五個年幼小孩難以割捨的母親天性!這一位因為父親早逝而只有國小畢業的平凡女性,不管在面對她的人生經濟困境─二級貧戶,與生命困境─子宮頸癌末期,不但不會灰心喪志,反而表現出正面積極的態度,甚至影響到她的一家人,特別是五個小孩。
中山醫院安寧病房主任周希諴醫師說慧萍留給他的感觸很多,尤以下列四點令人難忘:
一、 「只要祝福、不要捐款!」的風骨─
慧萍窮得有骨氣,窮得懂感恩、窮得懂惜福,窮得懂分享。慧萍一家常講:「還有人比我們更窮、更需要幫助!請幫助這些人吧!」。
二、 選擇了漂亮又有智慧的方式,走完了人生的終點─
面對死亡,任何母親都無法割捨五個年幼的小孩,再怎麼樣努力也要為小孩多活一天都好!但慧萍在知道死亡已不可避免之後,不再枉費有限生命於徒勞無功的各種「新科技嘗試」,慧萍有智慧的選擇了最能夠提升末期生命生活品質的安寧療護,協助她漂亮的走完了生命的終點。
三、 愛、感謝、道歉以及道別要及時─
慧萍在生命盡頭的最後前兩週,忍住車程顛簸回到了當初她與先生共同創造家庭的竹山老家,在最令她魂縈夢迴的家裡,向待在家裡帶著五個小孩的先生相約來生再續情緣,與子女們互相擁抱、傾訴、交代與道別,雖然回醫院後病情變差,卻已經為人生劃下圓滿句點。
四、 以慧萍為師的人生境界─欲求「善終」、先求「善生」
慧萍是一個懂得如何好好的利用「餘生」─也就是「善生」的人,所以能夠沒有遺憾的得到了「善終」。幫助末期病人以及其家屬達到「善終」之願,是安寧療護的最大目標。慧萍雖為二級貧戶,但為了小孩而勇敢的走出了貧窮的自卑。在生命快走到盡頭時努力的「善生」,達成了「善終」心願的故事,留給我們「典型在夙昔」的最好模範。
雖然醫療科技已有長足的進步,但仍有許多癌症病人和其家屬最後仍必須面對死亡的來臨,如何能把握最後的時間,做好前面所提的善生與善終,就是安寧療護所倡導的理念和努力協助病人和家屬達成的目標。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特別在其1983年提出的「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中,強調安寧療護是癌症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衛生署亦將安寧療護的推展列為我國「國家癌症防治五年計畫」的重要工作項目,預計於民國98年將癌末病人安寧療護服務接受率由現有的17%提升至50%。
目前全民健康保險已有25家醫院提供住院安寧療護,以及49家醫院提供安寧居家療護。這表示癌末病人除了在醫院內可以得到安寧療護服務外,出院後仍可以因安寧居家療護而得到持續性的照護。雖然健保已有給付,但限於民眾錯誤的認為「安寧病房為等死的地方」和病人不願轉離原醫療團隊等因素,致使台灣每年3萬多名癌症死亡患者中,但只有約17%的人曾接受過安寧療護。為解決前項困境,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93年起開辦安寧共同照護,補助醫院成立安寧共同照護團隊,將安寧療護由安寧病房走出至非安寧病房,與病人的原醫療照護團隊共同照護癌症末期病人,而慧萍和她的家人就是安寧共同照護服務的對象之一。安寧共同照護推廣至今2年,已深受病人、家屬和原照護團隊的肯定,94年共提供8,000位癌末病人照護,參加的醫院數在95年也增加到38家(醫院名單可至國民健康網站查閱)。
由於癌症末期病人及家屬往往經歷了複雜的求醫及治療過程,面臨許多心理困擾,須花時間去關心了解,因此傾聽、不批判、不下定論、協助面對現實,並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艱辛的日子,是安寧療護團隊的任務。對安寧療護團隊而言,安寧療護的關懷是沒有終點的,即使病人往生後,家屬的悲傷輔導與追蹤仍持續在進行。國民健康局希望透過一碗陽春麵的媽媽─慧萍的故事,能夠啟發國人重新認識安寧療護,而癌末病人及其家屬能夠善加利用安寧療護,進而獲得「生死兩無憾」。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