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搶先看~臺灣學齡前兒童健康圖像-視覺資訊圖與重點描繪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第一科 健康調查與統計

  • 瀏覽數:瀏覽數:7163
  • 修改日:修改日:2023/06/14
  • 發布日:發布日:2018/09/17
臺灣出生世代研究為一項長期追蹤調查計畫,由2005年出生嬰兒隨機抽選出24,200名樣本兒童為調查對象,第一次調查是在樣本兒童滿6個月大時,由兒童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接受訪問,總共有21,248位完成第一次訪查,完訪率高達95%。其後又陸續進行多次追蹤訪查,在學齡前的訪問時間點包括1歲半、3歲以及5歲半。

new圖示

學齡前兒童體位情形
學齡前兒童身高、體重持續成長,依體位分布,大約有6成7學齡前兒童屬正常體位,過重的百分比隨年齡增加而有減少的趨勢,但肥胖的百分比,在嬰幼兒期進入學齡前期有增加的現象。整體而言,男童過及肥胖的比例較女童高,大約每3位男童就有1位是過重或肥胖,女童則大約每4位會有一位是過重或肥胖。
 new圖示

學齡前兒童健康狀況
依兒童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接受訪查所提供的資料,大多數兒童的健康狀況良好,7成以上的照顧者自評兒童健康狀況為很好或好,有9成以上兒童已完成各階段的疫苗接種。

本研究也蒐集訪問當下之兒童在過去一年曾發生經醫師診斷之疾病情形,包括發燒感染、腸胃疾病、痙攣,以及心臟病等四類疾病,其中以曾經有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及扁桃腺發炎的百分比最高。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過去一年曾經掛急診或住院的百分比呈現下降的趨勢。平常如果遇到兒童身體不太舒服的處理方式,以直接去看醫師為主,占6成以上,有7成以上兒童有固定就醫的診所。

 

new圖示

兒童發展
臺灣出生世代研究調查發現,3歲和5歲半兒童在發展軌跡,大致依循由簡單至複雜,由易至難的發展原則。

依家長在兒童3歲時發展問卷回答結果,在粗動作發展面向,「完全可以」的比例依發展項目之難易度而異,愈困難的項目「完全可以」做到的比例愈低;在大肌肉的動作發展上,超過80%的兒童可以一腳一階上下樓梯,或橫走、倒走和跑步等。而較困難之「不用扶,小朋友可以單腳站」,僅69.0%的3歲兒童「完全可以」做到。

在精細動作部分,有85.9%的兒童「完全可以」做到「一頁一頁地翻書」。對於模仿「畫方形」需有良好的模仿能力及手部動作發展能力,比模仿畫圓形還難,僅26.1%兒童「完全可以」做到。

語言方面,3歲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可以將不同的單字組合並說出簡短的句子」、「可以使用單字來表達意思」、「可以使用問句表達」和「看圖畫書時,可以將書中的圖案以語言表達」四項,皆有96%以上兒童「完全可以」達成。

語言發展亦會影響兒童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當您稱讚他(她)時,小朋友會出現得意或不好意思的表情」、「小朋友可以和別人或自己玩扮家家酒」、「當小朋友生氣或害怕時會講出來」,皆有80%以上的小朋友能夠「完全可以」達成;而「當您表現出對別的孩子較好時,小朋友臉上會出現嫉妒的表情」僅有58.4%的小朋友能夠「完全可以」達成。

 

new圖示

在兒童5歲半時的發展問卷中,粗動作發展面向,家長對於各題回答「完全可以」的百分比,同樣依發展面向的難易度不同,愈難者則有愈低的軌跡;「可以駕輕就熟地爬、溜滑梯或盪鞦韆」、「左右腳均可單腳跳十下以上」和「可以輕而易舉接球、丟球」超過80%皆「完全可以」達成。「在平衡木上行走」,僅77.1%答「完全可以」。

在精細動作部分,已有96.7%「可以看出小朋友明顯的慣用手」。而綁鞋帶需有良好的計畫能力、動作及手眼協調能力,比學習寫字還難,僅48.7%「完全可以」做到。

語言方面,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小朋友可以數十個以上的物品」、「小朋友可以用『為什麼』或『怎麼會』來問問題」和「小朋友可以正確的使用複數代名詞」,皆有94%以上兒童「完全可以」達成。

在身邊處理或社會發展能力方面,「小朋友可以知道每天在家使用的東西」達94.0%的小朋友能夠「完全可以」達成;社交上的表現,「小朋友喜歡唱歌、跳舞和表演」有82.2%的小朋友能夠「完全可以」達成。

 

new圖示

兒童照顧
兒童3歲大時,白天主要照顧者大部分為父母親或祖父母,到兒童5歲半時幾乎均已送至托育機構或保母照顧。兒童3歲大時,母親平均每天陪伴時間為7.3小時,父親陪伴時間約4.7小時,到兒童5歲半時因白天幾乎均已送至托育機構,父母親每天陪伴時間跟著降低。

在認知刺激部分,5歲半時為配合更多元精進的學習需要,常有新玩具、新書或新的視聽資源的百分比,較3歲時高,大多數的照顧者也非常關注學齡前各類認知能力的培養。在情緒支持部分,照顧者透過肢體接觸表達親密感相當常見;絕大多數照顧者在家做事時,常會一面留意孩子在做什麼或跟孩子說話,在孩子3歲大時常主動稱讚孩子或愉快地跟他/她講話,但在5歲半時則降低。

整體而言,從家庭提供有助兒童發展之各種照顧行為與資源分布,大部分學齡前兒童生長於多元豐富的照顧環境,另基於照顧者對兒童發展性需要的覺知而有所調整,尤其反映在幼兒時期較學齡前期偏重於肢體和口語上展現情緒支持,認知刺激則隨著兒童成長而較受重視。
 new圖示
註:家庭照顧品質包含認知刺激和情緒發展兩個面向,量表分數愈高,代表家庭提供的照顧品質愈佳。

兒童托育情形
5歲半兒童使用托育的百分比已高達93.3%,家長在選擇托育機構或保母時,同時會考量托育品質及方便性。家長選擇的托育機構9成5為立案機構,托育機構每位老師或保育人員平均照顧比為1比12.5。家長普遍認為其子女對托育服務之機構或保母家之喜好程度頗高。

從研究結果發現,托育服務能支持或補充家庭功能。9成多的機構提供學習活動,每周平均有3.1次戶外活動,及提供練習作業,增加兒童學習經驗、增強生活知能、促進認知能力、有利於孩童發展。且大部分的托育機構都有舉辦親師溝通及親子互動的活動,有半數以上的家長會參與,提供家長親職支持功能。對兒童母親而言,其就業率及個人生活品質都有提升的現象。

 

new圖示

異國聯姻家庭
相較於本國籍母親所生子女,異國聯姻的家庭子女的健康與發展能力,並未較差。
無論是從兒童常見疾病發生率、照顧者評量健康及醫療服務利用情形等健康方面,均未與本國籍母親所生子女有明顯差異。。

 

new圖示

但從兒童飲食習慣和看電視行為來看,兒童3歲大時固定三餐的用餐百分比以本國籍母親的子女最高,其次為大陸(含港澳)籍的子女,東南亞國籍的子女最少;再觀察兒童3歲或5歲半大時之情形,每天/幾乎每天吃蔬果的百分比,亦均以東南亞國籍母親的子女明顯較低。另東南亞國籍母親會限制子女看電視時間的百分比,也僅約本國籍或大陸(含港澳)籍的一半。
 new圖示

想瞭解更多臺灣學齡前兒童健康情形嗎?請下載新世紀臺灣學齡前兒童健康圖像(檔案下載連結)。

您可能會喜歡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