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腦中風一直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所有惡性腫瘤的總合,如果以個別惡性腫瘤來比較,腦中風則遠高於任何單一種類的惡性腫瘤。台灣地區三十五歲以上的成人,每年約有三萬人會發生第一次中風,導致死亡或殘障。其中十分之一的病人一年內會再發生第二次腦中風,而且一旦再發作時,殘障程度都會比第一次嚴重。九成的腦中風患者發生於五十歲以上,但近年來腦中風已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顯示腦中風已經不是老年人的疾病,預防腦中風值得你我的高度重視。以前對於腦中風患者僅能以消極的支持療法處理其可能的併發症。自從血栓溶解劑的出現,改變了醫護人員治療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態度。原因是部組織一旦發生缺血時,有短短數小時的治療窗期(therapeutic window),在這段時間內如果能用血栓溶解劑儘早打通阻塞的動脈血管,就有機會將瀕臨壞死的腦組織救回,進而使受損的範圍縮小,增加康復的機會與降低殘障的等級,唯此項治療需在腦梗塞發生後3 小時內。因此如何「搶救黃金3 小時」是目前醫護人員努力的方向。 美國在1996 年就已通過使用合成的組織漿素原活化劑(recombinant t-PA, Actilyse)治療發作3 小時內的缺血性腦中風病患,但研究顯示僅有6﹪的患者能接受此藥的治療。民眾的認知不足、緊急救護體系無法充分發揮、急診醫師無法快速而正確的診斷,以及腦中風加護體系的不健全,是主要影響的因素。2003年11 月衛生福利部正式核可健保給婦rt-PA 來治療腦梗塞患者,使我國腦中風的治療進入一新的紀元。增強醫護人員對腦中風的認知,進而能快速且正確地診斷治療腦中風病患,顯得格外的重要。2003 年3 月起我們接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委託,成立多功能腦中風防治中心,推展腦中風防治工作。在去年一年中我們舉辦了多次的醫護人員在職教育,本年度則編輯此教育手冊以提供更詳細的資訊。 教育手冊內容包含介紹目前世界廣為接受的腦中風分類方法(TOAST)、中風神經功能評分(NIHSS),以及台灣腦中風學會集全國專家提出的腦中風處理準則,如腦梗塞的處理、腦出血的處理、血栓溶解劑的使用等等,內容皆為國內外最新資料,希望對各位同仁在治療腦中風患者有所裨益! 附件檔案較大,建議按滑鼠右鍵另目標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