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全家拒檳榔,口腔癌不來!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癌症防治組

  • 瀏覽數:瀏覽數:4378
  • 修改日:修改日:2015/10/23
  • 發布日:發布日:2006/10/04
口腔癌是國人男性癌症死亡率上升最快的癌症,其發生率於近5年來約增加二成,國家衛生研究院以近年來的上升趨勢推估,我國男性口腔癌死亡率很快將成為世界首位!而俗稱「台灣口香糖的檳榔」即是我國男性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長久以來,嚼檳榔併吸菸即被證實會導致口腔癌,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更在2003年依據多個台灣關鍵的研究,作出「單嚼檳榔不加任何添加物」即可導致人類發生口腔癌之結論。此外,新近的研究也發現,嚼檳榔和發生肝癌、肝硬化、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都可能有關聯,甚而會產生生殖危害(如早產、死產機率增加及低出生體重嬰兒增加),而且嚼檳榔者的子女未來發生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的機率也較高,所以嚼檳榔不能再單純視之為「危害個人健康」,它是會禍延下一代的。
為持續了解國人嚼檳榔率的變化,國民健康局已系統性地進行國人嚼檳榔情形調查;第一次是在91年,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管制藥品管理局及本局合辦之「94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抽樣訪問逾2萬名12-70歲民眾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國人15歲以上男性和女性嚼檳榔率分別為15%和1%,其中男性已較91年的17%下降。男性嚼檳榔的百分比以31-45歲為最高(22%-25%);以地區別而言,東台灣居全國之冠(25.0%),緊接著為南台灣(19.4 %)和中部縣市(17.8%),台北巿和高雄市的嚼食率居所有縣巿中最低(分別為5.6 %及9.6%),平均而言,都市化程度較高者,嚼食率較低。可喜的是,除了全國嚼檳榔率已下降,原來嚼食率最高的台東縣也有近4%的下降,而台中縣、新竹縣、台北市、基隆市、苗栗縣等也都有3%到4%的下降情形,惟也相對地顯示出雲林、南投、花蓮等地嚼食率尚未能下降的隱憂。
整體受訪民眾中,以高中職教育程度或以下的受訪民眾較常有嚼檳榔的習慣,開始嚼食檳榔的平均年齡大約在20出頭。另,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嚼食檳榔者中約近4成曾實際嘗試戒檳榔;戒嚼的期間不長,一半的人無法維持超過三個月。至於會讓他們戒嚼的最大動力來自於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亦或是已自覺有身體不適的情形。雖然有三成的戒嚼者表示過程會產生不適,但最常見的口乾舌燥、無精打采、精神不集中等,也只有1成左右的人出現。
有鑑於調查顯示只有5%的嚼檳榔者在去年一年內有接受過口腔黏膜篩檢,究其不去檢查的原因,並非不知有此項服務,而是因其自認「身體很好」、「得口腔癌機會低」、「沒時間」等,再加上此次調查亦發現,不到一半民眾能正確認知「即使不含添加物,菁仔仍具致癌性」,故大力宣揚檳榔口腔癌的威脅,仍將是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本局並將搭配可近性高的篩檢服務,期能落實照顧民眾健康。
除了持續的防治措施外,為使拒檳榔理念更加深化,國民健康局已第二年與教育部合作「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希望儘速將此計畫全面推廣至所有小學,藉由建立支持的環境、推動教育宣導來深植學生對檳榔健康危害的正確認知、養成拒絕檳榔的技巧和正確的價值觀,以便未來進入社會後,能戰勝最常見的「好奇」或朋友影響等原因之驅使,而不染上嚼檳榔之習性。另外,因第一次嚼檳榔的起點多在退役後,故本局與國防部合作於軍中推動拒檳榔工作,也持續結合衛生局和民間團體,加強宣導教育,使民眾瞭解檳榔對健康危害。此外,由調查中顯示戒檳榔的行為受到家庭的影響很大,且九成以上的民眾會禁止自己的兒女嚼檳榔,故本局亦將規劃推動無檳榔家庭,希望從全家拒檳榔出發,讓親情戰勝口腔癌的威脅。
看完本篇主題後,您的感覺如何?